当前位置: 首页> 头条新闻

平凉教育内涵式变革之路

发表日期:2025-06-26 09:37来源:甘肃电视台《今日聚焦》

教育,是民生之基,更是强国之本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、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、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,平凉市正以“三个转变”深化教育变革,构建教育生态,推动从“教育大市”向“教育强市”迈进。那么,平凉教育变革中有哪些创新实践呢?

土坯,这个过去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早已被钢筋水泥所代替。看似不起眼的打土坯,藏着土壤容重、湿度、力度等诸多劳动人民的智慧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过去,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,这个“苹果园里的村小”正在进行着一堂有根、有趣、有未来的生命课堂。

以苹果为媒、与四季对话,在大寨小学的苹果谷课堂上,孩子们不仅了解过去、学到种植技术,更能通过气象站监测、数据分析等进行探究实践,理解科技如何赋能现代农业发展,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机衔接。

大寨小学将农耕文化与多领域综合教育深度融合,为孩子们打开科技与乡土交融的认知窗口,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乡村教育绽新芽,这种扎根乡土的教育创新,正在平凉教育变革中悄然发生。

在泾川县第三小学,阅读打破学科壁垒,融入数学、科学等教学,构建起“全学科阅读”体系,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。

泾川县阅读推广的背后,是平凉“书香校园夯基行动”的系统推进,全方位优化阅读供给、浸润式融入阅读课程、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、立体式创优阅读环境、多元化开展阅读评价,校校建成图书馆,班班都有图书角,推进阅读在平凉全域开花,撬动教育变革走深走实。

回顾平凉教育这些年的发展,最突出的变化还体现在破解入园难、入园贵这些最普惠的民生问题上。

耿红所在的幼儿园和大多地处市中心的幼儿园一样,曾面临场地面积狭小、教学校舍老旧、难以满足周边适龄幼儿“应入尽入”的刚性需求等问题。为解决这一民生实际,平凉市机关单位率先“腾笼换鸟”,为教育发展让路,先后腾挪6家机关单位办公场所,用于新建、改扩建校舍,新增4300多个学位园位,全力解决家门口“入园难”问题。

在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实施过程中,耿红和上任园长坚持全程参与,在她们眼中,幼儿园的每一处设计都应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。她们按照心中的图纸,打造出充满“童性”的生态野趣户外场地,一笔一划认真把幼儿园建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模样。

平凉市幼儿园的新建和升级,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,从主题教学课程到“安吉游戏”的实践探索,再到“一日生活皆课程”的大课程观,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落实。

平凉市千方百计增加投入,不断改善办学条件。平凉一中,这座承载百年文脉的陇上名校,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,13.4万平方米的新校区现代化建筑群气势恢宏,彰显着平凉重教兴学的坚定决心。

三尺讲台,三十载,李生强曾是平凉一中的学子,如今成为这所学校的当家人,他亲历了这座陇上名校的发展变迁。

在李生强的见证下,学校实验室从9间扩建到18间,过去不敢想的教学条件如今成为现实。这些硬件设施的变化让新高考改革有了落脚点,也让科技创新教育有了试验田。

硬件提升只是基础,内涵提升才是关键。面对新高考改革浪潮,李生强带领教师团队开启教学变革,促进育人理念的转变,实现育人质量的跨越。

课间,学生们交流着学习体会。当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分享互助,学会在压力中自我调适,这些素养,其价值远胜分数本身,这也正是教育本质的体现,促进学生由内而外的成长。

曾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的平凉一中,已经走过120周年的风雨历程,新校区,成为这所百年学府迈向新征程的起点。“抓硬件、夯基础、提质量”,五年来,平凉市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,建成了平凉一中新校区、平凉市实验小学、崆峒区新河湾小学、庄浪县西城九年制学校、华亭市仪山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,增补学位园位40000多个,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,教育布局更趋合理。

从全省卓越高中的重塑,到新乡村教育的探索;从课堂变革激活学生思维,到书香校园提升教育品质,平凉用创新实践回答着“培养什么人”的时代命题,用心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优化资源布局,为教育发展筑牢根基;革新教学理念,为教育发展注入动能。平凉市以改革之笔擘画教育新篇,实现了办学条件全面升级、素质教育持续深化、教育质量稳步提升,生动诠释了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的时代之变,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强市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