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 靳昕茹 胡文龙 文/图
墙壁上悬挂着植物标本,空气中飘散着学生自制香皂的草木清香……静宁县威戎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格外引人注目。这间由“美丽中国行”支教项目支教老师邓斌与学生共同打造的“自然教室”,已成为学生们探索身边奥秘的科学乐园。
讲台上,邓斌介绍着即将开始的“校园探秘”小组任务。任务一公布,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,学生们迅速分组,热烈讨论着选择哪个任务,制定“作战计划”。邓斌一声令下,各小组如同小小的探险队,兴奋地冲进熟悉的校园,开始用全新的、充满探究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片朝夕相处的天地。
探秘时间结束,学生们满载着“战利品”和发现回到自然教室。分享环节开始了,每个小组依次走上讲台,自信地展示他们的成果,讲台立刻变成了孩子们分享知识、表达发现的舞台。邓斌在一旁微笑倾听,适时提问引导,或补充科学知识。
“从邓老师的课程中,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植物和昆虫的知识,在玩儿的时候也可以分享给朋友,这让我感到很自豪,感觉自己也是个小老师了。”威戎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李皓玥兴奋地说。
邓斌的课堂从不局限于书本。他以本地四季丰富的自然生物为活教材,将科学知识编织进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:春天,让学生们在制作干花、压花中领悟色彩奥秘,学会辨识桃花、杏花与梨花的不同风姿;夏天,带领学生们拓印、扎染,感受传统工艺,蚊虫活跃时,课堂摇身变为小小实验室,萃取制作驱蚊膏、香皂……生动有趣的活动设计、小组协作的探索形式,以及校园探秘的户外环节,极大拓宽了乡村孩子的视野。
“我希望以自然为桥梁,让学生们在热爱中学习,在学习中真正爱上自然、保护自然。”邓斌道出初心。
这间师生携手装点的自然教室,不仅仅是一处快乐的学习园地,同时传递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:当学习根植于足下的土地,科学便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化为了孩子们眼中可触摸、可创造、可分享的惊喜与自豪。讲台虽小,邓斌却以自然为经,以爱心为纬,让科学的种子在这座乡村小学里悄然萌发,为孩子们织就了一片仰望星空、深察草木的广阔天地。
小组展示“校园探秘”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