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资讯> 综合新闻

《平凉日报》龙马精神育新人 文明花开满校园——记全国文明学校静宁县第三中学

发表日期:2025-07-28 10:05来源:平凉日报

□本报记者 张霞
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静宁县第三中学的教学楼前,一架典雅的古琴静静地迎接着师生们的到来。

这架取材于当地百年梧桐木、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的龙马古琴,琴身两端精雕细琢的龙马图腾栩栩如生,既承载着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中华文化精髓,又彰显着学校“龙马精神”的办学理念。    

“它不只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。”静宁县第三中学校长袁甲民告诉记者,师生们每天与古琴的相遇,都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对话。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方式,正是学校打造文明校园的特色所在。

从校园一隅的古琴到整个文明校园的建设,从“薄弱校”的标签到全国文明校园的殊荣,静宁县第三中学的蜕变之路,是一部乡村教育奋起直追的生动教材。

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所基础设施落后、教学质量薄弱的普通中学。面对发展困境,学校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变革必须从精神内核着手。经过深入调研,他们创造性提出“易趣”教育理念——“易”取变革之意,“趣”寓乐教乐学之旨,确立了“自信有为,自强不息”的校训精神。

2008年,学校正式启动文明校园创建工程,以文化浸润为根基,以制度创新为引擎,开启了从“形”到“神”的全面革新。 

在这一过程中,学校精心构建了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德育体系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培育模式。新生入学伊始,《静宁三中雅言雅行手册》和《静宁三中文明礼仪规范歌》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课;日常规范中,大课间跑操展赛的整齐划一、学期军训和步操表演的飒爽英姿,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行为习惯;定期开展的“文明班级”“文明宿舍”“文明标兵”评选活动,则让抽象的美德变得具体可感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,开展“清明祭英烈”“五四致青春”“七一颂党恩”等系列德育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缅怀历史中坚定信仰,在致敬先辈中明确使命,在身体力行中涵养品德。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,犹如一场场精神洗礼,为校园文明建设注入了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。

在注重德育实践的同时,学校还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。通过“一月一活动,一周一主题,一天一晨会,一日一善,一说一写”的常态化机制,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落到实处。特别是“晨读、午写、暮读、夜省”的特色做法,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悟智慧,在习字练笔中陶冶情操,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从文化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变。

2015年,学校迎来发展新契机。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,整合校内优质资源,一座功能完备的乡村少年宫拔地而起。这不仅是硬件的提升,更是“易趣”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场。

“少年宫紧扣‘易趣’教育理念,精心开发开设涵盖艺术、体育、人文、科技、劳技五大领域的30个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,组建了58个兴趣班,建成9个管乐团、10个民乐团,成立男女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乒乓球16个代表队,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。”学校德育处主任宋迎春告诉记者,每年,学校依托少年宫这一平台,常态化举办体育节、艺术节、科技节、读书节、家长开放日、新春音乐会、书法作品展、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创新采用“班级初赛、年级复赛、学校决赛”的三级推进模式,让每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聚光灯,在展示中收获自信,在参与中体验成长。

这种全员参与的理念同样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。师生携手设计的校徽校旗、集体创作的校歌,让校园处处彰显文化印记。各班级自主设计的班旗班徽、宿舍雅称,以及年级特色歌曲,更让文化浸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。“我们不仅参加活动,还一起创造了属于我们的校园文化。”九年级四班学生吉可可自豪地说。

从一架龙马古琴的文化象征,到一套“易趣”理念的引领变革,再到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德育实践体系,静宁县第三中学的文明校园建设,奏响了一曲乡村教育自强不息、奋楫争先的华美乐章。这所曾经普通的乡村中学,通过聚焦精神内核的塑造和文化环境的涵育,实现了从外在面貌到内在气质的深刻蜕变。如今,走进静宁县第三中学,文明的音符早已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,激荡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。

“文明校园建设永远在路上。”静宁县第三中学原党总支书记田遇春表示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易趣”教育理念,让“龙马精神”滋养更多乡村学子的成长,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“静宁经验”。